網路改變了人們生活習慣的同時,也為各大產業帶來了巨大衝擊,傳播媒體的型態改變尤其明顯,從上個世代讀者們視媒體為最具公信力的唯一資訊來源,到現今人人皆可以是製造資訊的自媒體,無論是功能性或角色定位皆被改寫,除此之外「數位」也深刻影響著產業的結構,即使在閱讀習慣相對良好的日本,紙本雜誌也是接二連三的收起平面、轉戰數位,甚至是直接走向休刊;出產的內容質量也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社群的操作更是關鍵。這次我們邀請到 BANG 前任主編 C@PPP 和 HYPEBEAST 編輯 Noel,除了要聊聊對於環境轉變的感觸,也要分享他們在這波數位洪潮下的應對方式。
BANG Editor in Chief (EX) – C@PPP
有在關注街頭潮流文化的讀者朋友對 BANG 肯定不陌生,創刊將近 20 年,經歷了網路興起與紙媒失寵,雖然在不久前紙本的部分已經熄燈落幕,但 BANG 仍在數位方面持續深耕,傳遞著服裝相關文化的美好,而前任總編 C@PPP 表示自己則正是因為對服裝的喜好,進而在 2011 年時從服飾業投身媒體,擔任 OVERDOPE 的 PT 寫手、M. Mag 的編輯到 BANG 的主編,C@PPP 見證了數位與紙本的世代交替:以前雜誌刊物是唯一獲得潮流尖端資訊的管道,但現今倚靠網路就能隨時獲得最新、最詳細的資訊,甚至讀者已經不需要透過「媒體」這個中間人的角色也能得到所需,或者該說讀者及品牌自己就能利用網路達到媒體功能。乍聽之下,無論是媒體這個角色或是紙本載體都來到了末路,這也是許多同行夥伴的探討話題,但 C@PPP 表示自己對紙本並沒有那種壯烈情感:「不管是紙媒還是數位,那只是形式的不同,獲得資訊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紙本是小眾,小眾不代表它會消失,我也不認為這是紙本的末路,只是它肯定有很大的轉變,應該說是一個分水嶺,接下來的雜誌不能再是過期之後就沒用的時效性刊物,它的內容必須在幾年後翻開來仍讓讀者感到興趣,這就是它跟網路的區別意義」。
而不只是導致媒體、品牌、讀者間的角色界線趨向模糊,網路跟科技的進步也都影響著新世代編輯的職務內容:「相較過去,現在的資訊透明,畢業生想投入媒體的話有更多選擇,甚至不用 in-house 在單一傳統媒體。」連帶對於編輯的定義也不斷在打破,過去大眾對於這職稱的印象是「文筆很好」,但現在編輯擅長的也能是影像方面,這又牽涉到科技 3C 的進步,例如因應手機攝像功能及後製 APP 的普及,要拍出具水準的照片已經不是難事,現今的編輯更需因應環境的轉變,整合各方面的所需能力「如果只是想成單純的扮演資訊提供者,在目前的環境是絕對生存不下去的!」。
HYPEBEAST Editor – Noel
有別於目前產業中許多從平面轉往數位的編輯,他坦言起初進入 OVERDOPE 實習之前並不會特別關注潮流話題,是先從 NBA 運動話題著手下筆,接著進一步負責鞋子、服裝設計內容,在撰寫文章的過程因搜集資料而接觸大量的相關文本,進而對流行領域產生興趣,並依據這樣的愛好選擇了爾後任職的潮流名站 HYPEBEAST。而 Noel 在 2014 年入行實習至今接觸的皆是網路載體,因此對於數位環境有著更絕對的感觸「台灣有些讀者太被臉書牽著走了」是他觀察到最可惜的地方,若能避開社群媒體的演算挑選、直接前往官方網站,較能攫取更完整甚至更意想不到的資訊,否則臉書怎麼滑都是內容相似的新聞。而無論是 OVERDOPE 或是 HYPEBEAST 皆為指標性的潮流網站,這樣的編輯資歷也讓人好奇國內外媒體單位的差異性,對此 Noel 表示台灣的讀者習慣用臉書來作為獲取新聞的媒介,所以先前會著重於如何高效的處理社群上的操作或新聞曝光,現在則因為工作模式的調整,他更專注於內容題材的選擇,即使是某些相對冷門但同樣重要的資訊,他希望透過有趣的呈現方式來吸引讀者注意,尤其避免時下常見、只為吸睛的「文不對題」包裝手法,並透過專訪類型的文章讓國外認識更多台灣風格實力人物。
無論載體是紙本或數位,我們所選擇閱讀的資訊都是成就個人內外面貌的養分,所有的不經意累積都會影響著思想與行為,套句 C@PPP 形容編輯工作時說的話:「會有問題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把自己擺對位置」,也許這同時也能延伸到讀者端,不管是資訊的提供者或使用者,我們都更該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了解自身定位,並依其需求去決定要製造或攫取什麼,才能善用這樣數位演變而非被資訊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