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搜査線 / 務必 CHECK 的白晝之夜拍照點

根基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自 2002 年創始於法國巴黎,源起政府希望提供市民親近當代藝術的構想,​「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以「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三大特色為號招,藉此讓市民在同歡中,對所生活的城市具有嶄新與深度的認識。

2018 白晝之夜選定中山北路一段至三段,以圓山周邊和南西商圈為兩大活動範圍,將串連呈現至少 70 場演出與 43 處的夜間藝術裝置活動,讓整個臺北市化身一夜限定的大型美術館,塑造獨特的交流共享環境。對於喜愛攝影的朋友而言,今年白晝之夜有何不可錯過的拍照景點,跟著本回編輯部的整理,一起來 Check 一下吧。

曾多次參加國際性燈光藝術節與新媒體藝術展的中國藝術家馮嘉城,攜手擅長油畫與跨媒體實驗藝術的黃磊(黃苑倍),於林森公園帶來已於耶路撒冷、新加坡、北京與廣州展示,高達十公尺的人造月球《月霾》。《月霾》內部安裝了偵測 PM2.5 濃度數據程式,會根據偵測到的 PM2.5 數據改變亮度,亮度越高代表環境中的 PM2.5 濃度越低、空氣越清新,反之則代表空氣品質越糟。在馮嘉城的作品中,冀望大家用身體去感受周遭事物,放大自己的感官,也因此作品的發想常與環境變化的敏感度有關,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會徹底反映創作者真實的靈魂本體,了解了馮嘉城的創作思維,相信喜愛拍攝的朋友,屆時可以在林森公園找到更貼近自我的拍照詮釋。

生於新竹,曾入選第三屆巴黎大獎的王德瑜,協同被譽為用聲音說書的吟遊詩人王榆鈞,將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於夜間搖身一變,轉化為跨域實驗展場《第九十四夜》。比起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品,王德瑜更重視感知、觸覺與觀眾進入作品的身體感,用布料、充氣設備、填滿整個空間,且將觀眾柔軟包覆其中,讓觀眾能全身進入作品之中,在布料所營造的薄膜裡重新檢視既有空間,反轉展示與被展示、內與外、舞台上與舞台下的關係;耳裡透過王榆鈞的聲音,看見不可見的風景,甚至加入劇場演員蔡佾玲的舞蹈,讓薄膜裡被包覆的人們,重新且同時打開觸、聽、視覺的全身感官,相信也能創造獨特的拍攝體驗。

以《Prado1, 2,3》,拿下第 9 屆 MADATAC 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的「最佳新媒體藝術裝置獎」的陶亞倫,在紐約受到觀念藝術的啟蒙後,開始藉由數位影像、機械科技,甚至光影、AR 和 VR 虛擬實境,來探索人與藝術之間的關係。看似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們,因數位裝置形成一座又一座的孤島,〈摩斯密碼〉運用探照燈將民眾想說的話,透過程式譯成摩斯密碼照射至空中,發射摩斯密碼的對象不拘,也許是上帝、天公、遙遠的親人、外星人、過去、未來、或是自己,藉由一般認為冷漠的科技,跨越時空地傳送出不知能否被接收到的訊息,陶亞倫以希望此互動裝置激發觀眾思考人類意識與科技間的關係,讓原始的科技可以重新聚集,再次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以大人的運動會(Adult Sports Meet)為號招,集結夜來夜 high、台灣跑酷特技團隊與中華啦啦隊國家代表隊,今年白晝之夜的主題為「顛倒城市」,在特定場所中加入截然不同的相反元素,透過這樣的衝突感,打破人們對於事物的既定印象。而「大人的運動會」正是把運動會搬到花博公園美術園區周圍,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上。平時走在路上的我們,也許會對於身邊發生的事物總習以為常,但是在大人的運動會上,素昧平生的人們要一起挑戰、一起組團爭取勝利。大人的運動會希望提供各種不同面向的挑戰,讓四面八方而來的群眾都有機會玩得盡興,如何捕捉動態拍下精彩的瞬間,相信也會增加難忘的拍攝體驗。

在台北最有故事的街道展開 10 月最重要藝術慶典,還有更多值得一訪為鏡頭留下紀錄的好去處,期待大家一同體驗 2018 白晝之夜的跨界藝術饗宴。

2018臺北白晝之夜
時間:10月6日 18:00-10月7日 06:00
地點:中山北路一段到三段(圓山周邊、南西商圈)
http://nuitblanchetaipei.inf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