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在桃園龍岡眷村馬祖新村舉辦 2020 桃園文博會,短短 9 天的展期用設計角度切入地方文化內涵,而我們編輯部好友 Elebbit 大象兔也受邀參與客家部分展區,「翻轉客家新花布」概念從桃園海洋客家出發,跳脫牡丹花傳統客家花布的刻板印象,取漁網、黃槿、石滬三個元素尋找客家花布詮釋的可能性,讓年輕人願意穿在身上,也因此有了與 WISDOM 合作一系列服裝的想法,「我們很緊張,小齊(WISDOM 主理人)也很緊張,畢竟 WISDOM 的風格比較少使用大面積繽紛花紋,不過最後出來的成果我們都很滿意。」大象兔裡負責視覺、插畫的 Abei 跟我們分享,不過看到這篇文章的同時,桃園文博會展覽早已結束四個月,這篇文我們更著重想知道 Abei 在「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前後對桃園有什麼新認識和見解?
我不會說桃園無聊,只是我們還不認識
about 翻轉客家新花布
為了能更完整詮釋客家新花布,Abei 實際走入桃園新屋、觀音、大園這一帶調查沿海客家族群特色,尤其參加新屋每年都會舉辦的牽罟文化活動,讓他感受到海客家的灑脫性格,所以創作時 Abei 沒有用太多修飾再加點有機感生成手法重新詮釋,組合出 7 種新客家花布,風格確實與我們印象中山客家花布迥異。除了使用在 WISDOM 服裝上(沒有對外販售),客家新花布還授權給政府單位使用,Abei 相當期待之後會應用在哪些地方或物品上。
展覽期間,有什麼回饋讓你們印象深刻的?
大部分來看展的民眾、同業回饋都是好的,政府單位也很喜歡,不過也有出現居住在新屋的年輕人提出,憑什麼這花紋就能代表海洋客家文化的質疑,可惜當時我們不在現場沒辦法跟他交流,當然現場導覽人也還是有解釋設計概念,而且我們從來沒有想說做了這個東西就能成為新客家花布代表,反而比較像是藉機打開一個討論話題,只要有人有興趣無論正反評價都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的回饋對我來說都是好的。
在前往田野調查時對客家或桃園有什麼新認知嗎?
大部分都是文化面向,主要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我們最開始參加新屋牽罟活動,這是一個台灣沿海地區的傳統捕魚方式,會有一艘船在海上撒網,並往岸上沿路拖網回來,待魚群被困住後就會吹海螺,召集村民把漁網拉上岸,而且不同村莊有各自的海螺音調,雖然牽罟這捕魚方式全台沿海都有,但跟客家人產生連結的就屬桃園,所以漁網才會用在這次的客家新花布上。另外我們訪問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院長,才了解雖然政府致力推廣黃槿花使用在各種客家主題上,但跟客家有關聯其實是黃槿的葉子,用來作為粿、粄食的蒸墊,所以這次設計會更著重在葉子上。
最後問個輕鬆的,桃園很什麼不錯的店或人可以推薦給 KEEDAN 讀者?
其實我們比較宅,都是到哪裡才會找附近有什麼好吃的,而且我們是傳統派,例如推薦中壢三角店和劉媽媽客家菜包,兩間品項賣得差不多而且還開在隔壁,類似粿的外皮蠻特別,也是因為做客家主題才去找來吃,還有龍潭的澎湃豆花也不錯,假日還要排隊。至於人的話,源友企業的 Henry Chu,源友是全台灣最大咖啡原物料供應商,不過第二代接班人 Henry 很有想法且對視覺的要求也高,約莫在 2015 年和源友第一次合作了 Alpha Coffee & Tea 的品牌識別設計,之後就持續保持合作關係,不過有趣的是,我們碰面約聊案子都很私下、放鬆,畢竟源友可是大公司,這點很反差。(大象兔的 GiGi 補充:我還推薦住龍潭的長輩去 Alpha Coffee & Tea,他們還都很喜歡,喜歡咖啡的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