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觀察
徠卡新發表 Leica M EV1 相機 – 是背叛還是挑戰?
敢大膽挑起市場譁然的相機品牌不多,Leica 肯定是其中一位。跟梁靜茹借了勇氣,拿掉 Rangefinder 這獨一無二的攝影體驗,還「妄稱」自己是 M 機?相信有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溯源產品開發脈絡,也考慮到那個沒半年也要六個月的測距拍攝鍛鍊,這次 Leica M EV1 或許是一種抬頭面對期待的回應。
徠卡相機(Leica Camera AG)正式推出 Leica M EV1 新機身,為經典的 M 系統揭開全新篇章。「我為什麼要感到害怕?當我有機會為不是那麼善於使用測距技巧、或是不是那麼有信心的人們打造一台新機身,我們不是出賣M系列的靈魂,而是試著去擴展他。」徠卡影像事業策略總監 Maike Harberts 在專訪之中這麼描述開發 Leica M EV1 的心路歷程。
這是徠卡首度在 M 機身上內建電子取景器(EVF)的型號,支援峰值對焦與對焦放大(兩段倍率),可自動隨對焦環啟動或以功能鍵手動啟用;在大光圈、極淺景深或微距情境下,提供關鍵對焦精度。與傳承七十餘年的 M 系統經典特徵相結合,真實色彩還原與高銳利度;快門/ISO/曝光補償等資訊可選擇顯示於畫面外緣,避免遮擋構圖。
在開發過程裡,徠卡影像與設計副總裁 Stefan Faniel 在受 LSI Viewfinder 專訪裡提到「Leica M11 的架構就能夠支援 EVF,但並未以這種型態公開,直到在某次 LSI 會議上受到與會者的意見,促使原本被擱置的計劃實踐。也曾嘗試兼具光學的混合式觀景窗,但是旁軸結構的整合太過複雜,無法有效運作」徠卡行銷與公關副總裁 Andrea Pacella 則說「Leica M 機身的測距結構除了元件多達130個組件,還需要精密調整工序的人力去完成組裝;在 Leica EV1 身上,在價格與重量上都因為這個結構調整而比 Leica M11 有它的優勢。」

從價格與重量上來比較
Leica M11P 290,000 元 530g
Leica M EV1 259,000 元 495g
這40g的差異,讓日本攝影師在 Leica M EV1 上手體驗中頻頻驚呼意外的輕。而且這是與較輕的黑色版本 Leica M11 相比較,銀色款 M11 的重量為640g,若是再對比 Leica Q3(722g)甚至是 Leica SL3(770g),可以看見這一塊的差異不小。常見的機身裡,重量比較接近的是 Sony α6700,但別忘了他是 APS-C 機身,目前全幅機身中最迷你的存在是 Sigma fp L,重量是 427g,Lumix S9, Sony ZV-E1 則都在485g左右,由次可以想像一下 Leica M EV1 拿在手中的重量感。
除了輕量之外,Leica EV1 具備有電子取景器能夠放大且準確對焦的設計,不僅降低新用戶進入 M 世界的門檻,也為資深使用者在超廣角、長焦與微距等場景提供更直觀、精準且舒適的手動對焦體驗;搭配 Leica M 鏡經典如 Summilux、Noctilux 等大光圈鏡頭進行極淺景深創作時,相較於光學測距,Leica EV1 的成功機率是有機會比較高。
是背叛還是挑戰?這讓人想到《雷神索爾》裡提到過,阿斯嘉不是一個地方,阿斯嘉是我們人民所在的地方。
而人民所在的地方需要經營、社群需要尊重與維護。對於一個因為獨特操控而喜歡 Leica M 機的人來說,對 Leica M EV1 的感覺肯定是十分複雜,但是在 Leica 近年在不少領域都有所斬獲的現在,帶著資源的餘裕不去回應舊雨新知的期盼而做這一步嘗試,那肯定更讓人失望。在價格/操控上獲得全面的好評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對於感興趣的人們來說,Leica M EV1 是進入 Leica M 世界的新可能。

Leica M EV1 影像技術重點(Specs Snapshot)
- 感測器:全片幅 BSI CMOS(M11 平台),三倍解析度技術
- 輸出畫素:6000 / 3600 / 1800 萬(DNG / JPEG)
- 處理器:Maestro III
- 取景:576 萬點內建 EVF,屈光度 −4~+2;眼感應自動切換 EVF / 觸控螢幕
- 對焦輔助:峰值對焦、對焦放大(兩段)、前撥桿可切換對焦輔助/1.3×/1.8×
- 連線:藍牙、Wi-Fi、有線;支援 Leica FOTOS(含低功耗背景傳圖)
- 內容真實性:Leica Content Credentials(CAI)
- 儲存:內建 64GB + SD 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