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或感覺?
Leica M11 相機實測
2022 年初 Leica M11 在台灣發表也馬上跟著開賣。經過了一個農曆年(再加上幾個禮拜),熱門的測試機終於來到手上,讓我有機會試了全新一代 Leica M 相機的滋味。
剛好湊巧朋友來玩,幾台 Leica 相機也湊在一塊,拍了幾張,也互拍。
工業設計、消費口味更迭不斷還變快的時代,這麼多年下來 Leica M 相機造型比例幾乎不變,這個身材保養的秘方是我非常在意的一個謎;不管是飲食的注意或是固定有在瑜伽?還是慢跑?這麼多年下來,他就是保持了能吸引成千上萬攝影師們的性感身形,Leica M 相機真的非常有一套。
配色、比例還有介面,Leica M 相機有著非常吸引我的極簡風格,能省就省,留下來的絕對是推敲之後的必須。不管年份或機型,遠遠就能看見藏不住的家族特色,讓人想到老家鄰居常開玩笑說「小孩長得這麼像,肯定不是偷抱回來的。」
若是習慣 M 相機的朋友,第一時間拿到 Leica M11 就開始拍照應該是不會有問題(連裝SD卡的動作都可以省了),尺寸、快門都是熟悉的感感覺,最大的不同點應該在介面的適應還有更多細節的使用,像是在右手大拇指的旋鈕、快捷鍵的設定等等,還有與 Leica FOTO 程式的連結等等,都是我覺得可以花上個把月慢慢調整甚至挖掘使用習慣的部分。
而在一般拍照流程中,這一代的萊卡相機最大的不同就是底板的改變。
這次的 Leica M11 對底部電池與SD卡槽的開啟方式做出了推翻數十年習慣的大幅度更動;以往扭開底板的手感是傳統 M 機特色之一,對我來說,那是讓人自行腦補貼近底片浪漫的遐想;在 Leica M11 換成無底板的新設計後,防水防塵以及空間的使用上的確更有效率,雖然與底片世代的距離又更遠了,但這是時間早晚的必然。
本來已經算省電的M機(手動對焦…應該是省了不少電啦),Leica M11 換成新電池之後的電量更是讓人十分有信心,搭配內建 64G 的記憶體,可以省下不少在拍攝現場各種扼腕的遺憾。
另外一個帳面上明顯的升級,就是解析度的大幅增加。
有三種解析度可選擇,當你火力全開時的檔案大小也不是開玩笑的。翻了一下檔案,這張修車廠門口的照片,是測試之中檔案最大的一張;原始 DNG 檔有86MB,不只是MP3,都比一整首歌的 WAVE 檔還要大了。
哎呀,還提 MP3 是否暴露了我的年紀。
我在電腦上仔細看過,這張相片「細節」很多,但是他給我的「感覺」並不完全只有「細節」。
回到當天五月初的現場,赤峰街還沒那麼炎熱的正中午,拍照當下我最有感覺的部分得要仔細看,是在畫面兩堆汽車零件之間,在時鐘下面翹腳納涼的那雙襪子,是不需要高解析度就能拍到的部分。但是回放這張 Leica M 機相片的回憶,是包含了當下站在門口我移動腳步、看到襪子、舉起相機、轉動對焦環、最後按下快門的連續印象,而那可能只有自己才知道。
在電影或舞台劇裡頭,觀眾與表演內容之間隔著見不到的「第四面牆」,我認為 Leica M 相機無可取代的部分,就是那打破第四面牆的能力,照片變得像是《死侍》《福爾摩斯少女》的主角跳出來對著觀眾說話;除了在 SD 卡裡頭的部分,Leica M 拍下的相片還幫你在腦中寫下自己的腳步、轉腰還有對焦的身體記憶。
1/1250 sec | f3.4 | ISO12500
當機子的解析度全開下的完整 RAW 檔,檔案大小輕鬆飆破六七十MB,相較於手機或網頁上絕大多數的相片都不超過1MB。這個尺寸的檔案在運算還有網路同步都很吃重,不管是 Leica 本家的 FOTO app 或是 Adobe 的 Lightroom,用行動裝置處理起 M11 的大檔真的相當會累,建議 JPG 就好。
即使回到桌機,巨大片幅行雲流水般吃掉硬碟空間,相片修著修著,也覺得中央處理器已經汗流浹背。手邊用的相機是 Nikon Z6、Leica CL 或 Leica M240P 都是 24Megapixels ,Leica M11 的 60Megapixel 解析度對我來說是爆炸性的成長,這個解析度要做什麼?
的確可以像上面這兩張夜景玩玩裁切,同一時間同一位置的兩張,從6328×9528切出來的特寫還可以有1670×2514,貼 Instagram 限動(1080×1920) 是綽綽有餘。
關於解析度與細節想法的進一步
可以看看在中山捷運站線型公園隨意拍下的這張
我在電腦大螢幕放出來看,發現有沒見過的模樣。
Leica M11 與 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的組合,兩者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在相片上看到水會飄,我也是第一次。
1/800 sec | f0.95 | ISO64
f/0.95 這種超級大光圈,顯而易見的效果就是畫面很有可能 95% 以上都是糊的,糊到酥軟得無法言語的程度;這麼糊的場景,細節跟感覺突然而然「碰」地撞在一塊兒。
若非解析度夠高,跟不上一顆顆微小水珠的走向;如果不是散景夠開,煙霧難以跟背景抽開,自成模樣。這是我的解讀。
再多拍了幾張咖啡館的模樣,espresso 機全金屬的構造、儀器一樣的指針,搭配咖啡粉上的超高大氣壓,榨出畫面裡一面面複雜的亮面反光,簡直就是那張相片裡被壓出來的濃縮萃取;我盯著這些反光看,不禁想著,反光會不會開始也盯著我看(笑)。
1/250 sec | f1.4 | ISO200
1/30 sec | f4 | ISO400
剛好手邊有之前在同一場景
用哈蘇X1D II 50C拍的相片
等效35mm – 中片幅 加上五千萬畫素
對上了
50mm – 全片幅加上六千萬畫素
在電腦上放大又放大,我盯著看了又看,哈蘇的相片有種劇場感,M11整體的張力沒那麼戲劇化。
大光圈淺淺的景深像是濃縮咖啡,貪心地在淺淺幾ml的褐色汁液裡,一次榨取咖啡樹的產地、歲月與風味;相較之下,用熱水一步步浸潤出的手沖咖啡,感覺比較和緩,讓整個畫面都多些出演的戲份。
1/125 sec | f2 | ISO1000
1/200 sec | f2.8 | ISO500
比較了一下 M40p 跟 M11 當天同時拍下的相片。
覺得發色跟咖啡的風味輪一樣,都有各種的元素去影響,但擺在一起比較,核果味、漿果味就會浮出來。Leica M240P 跟 M11,我覺得是各有各的味。
1/200 sec | f2.4 | ISO500
1/180 sec | f1.7 | ISO200
1/200 sec | f1.4 | ISO500
1/25 sec | f4 | ISO5000
1/200 sec | f1.0 | ISO640
聊聊 M11 在高 ISO 下的表現吧。
網路上有篇比較,可以看得出來 Leica M11 跟 Sony A1, A7R4 在高 ISO 部分在伯仲之間,而拿了 Leica M11 去 Smalls Jazz Club 的這一組圖,更是讓人期待。對我來說,舊的 Leica M240p 在低光的環境下拍照,除了雜訊是一大的問題,高 ISO 時的相片顏色更是常常跑掉,給我一種「相機不用拿出來了啦」的念頭。
於是我挑了一個家裡最昏暗、光線平淡的空間來試低光環境的 Leica M11,在電風扇後方那漆黑的角落,我躲在在裡頭拍了接下來的照片。
1/40 sec | f4.8 | ISO125000
看到在室內可以有這樣的效果,我決定在一個下著雨的晚上,帶著相機在夜景裡散步。
1/60 sec | f3.5 | ISO3200
可以見到在超過 ISO3200 以上的高 ISO 領域,Leica M11 的性能是有跟上當代高階機種的水準,在幾乎沒有光源、跟有著零星光源的低光環境下,雜訊顆粒都不算大,尤其ISO3200的大圖一縮,雜訊更是幾乎可以不予考慮。
當然得讚嘆一下這顆鏡頭,放大到這種程度,玻璃鏡射變形了的黃色小吃店招牌還依然可辨。
讓人想到1984年《銀翼殺手》裡頭,追尋複製人的哈里遜福特從監視器上一再放大畫面,最後從倒影裡找到線索的情節,我突然發現原來是真的。
細節 或 感覺
細節 與 感覺
我跟來玩 Leica M11 的攝影師朋友聊到細節與立體感,他說這樣的解析度早已超過底片,但底片的立體感仍然是無法取代,我揣摩著這裡頭的意思。
銀翼殺手2049裡頭有句話說「回憶的重點不在細節,而在感覺」,Leica M11 的巨大解析度讓我足夠在電腦螢幕上放大再放大,若以 iPad 的 2160 x 1620 畫素來說的話,9528 x 6328 畫素的 Leica 最大尺寸檔案,可以填滿近二十台 iPad。
嚴格說起來是十七台,但也多到讓我第一時間懷疑起自己按錯計算機了。
總之,不管從什麼方面來說,Leica M11 是台滿足甚至超過我期待的相機,處理的速度、內建記憶體的便利度、放心的電池容量,甚至還有我沒玩到的 ISO50,000 以及 VISOFLEX 2 的搭配,試著從 LIVEVIEW 去使用轉接 R 頭,峰值對焦加上夠快的快門反應,甚至還有成功減重很多的黑色版本,我想 Leica M11 還很有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