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漫畫版《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在每一篇單元連載中,以輕鬆詼諧的鋪陳,時而帶入士郎正宗對於科技、哲學、社會問題等多方的討論,尤以攻殼車「塔奇克馬」的小劇場,某程度體現了人工智慧 AI 的進化假說。《攻殼機動隊》對於注譯的部分往往超出口白,看似生硬的文字卻激發對於科幻題材有興趣讀者的強烈喜好,其背景設定 2040 年代虛構日本城市新濱市,以看似和平,卻蘊藏各式弊病的反烏托邦設定,加入對於未來科技精密的設想、考據和描繪,成為電馭叛客 (Cyberpunk) 的經典作品,而漫畫中提出的仿生義肢、電子腦、腦機接口、光學迷彩、意識共享,甚至是漫畫中草薙素子所喜好的「Cybersex」(虛擬性愛),至今皆成為科學家們大為所好的議題,甚至有許多部分已經接近完成發表的階段,此外最為著名的,即是華卓斯基姐妹(The Wachowskis)受到《攻殼機動隊》影響,因而創作蔚為經典的 MATRIX 《駭客任務》系列。
Ghost = Soul,Shell = Body
關於押井守版《攻殼機動隊》
1995 年是個什麼樣的年代?電腦還在 DOS 系統搭配倚天中文,Windows 95 剛發售,PlayStation 也在這年推出,鄧麗君在這年離開人世,新世紀福音戰士開始電視的播送。對於光碟,大眾還停留在 3.5 寸磁片的概念,更不用說 Internet 也剛起萌芽階段, 押井守在此時擷取了士郎正宗版《攻殼機動隊》對於靈魂「Ghost」概念的擴大,並在原設定科技的概念下,於動畫中加入更多東西方的哲學思維,並且在押井守的消化下,以相當清楚的思維串連這些哲學概念。「傀儡師」的主軸,與草薙素子的相互兩面,帶出了對於靈魂的深度探討,並有別於漫畫較為輕鬆的運鏡,動畫以深沉與嚴肅的論述,成為撼動整個年代的動畫作品。
如果將人的身體諭為「硬體」,記憶是儲存在硬體的「資料」,靈魂變成了可以啟動內外在,運用軟硬體的邏輯排序,當人工智慧擁有了思考能力,是否我們也可以說他擁有了「靈魂」?世界最強駭客 – 傀儡師的存在是一種純粹的 “Ghost in the Machine” 現象,他是在網路運行時,覺醒了意識的計算機程序,進而誕生並生存在電子世界中的「生命體」,我們是否可以說傀儡師擁有了「靈魂」?如此關於「Ghost」的探討貫穿了《攻殼機動隊》,當人們選擇了義體改造,電子腦幫助人們擁有更大的記憶與探索空間,這種近乎「永生」的概念,卻也因電子化的過程,伴隨著可以奪取、複製與竄改的濫觴,如此一來我們自認為擁有的是否還稱得上是靈魂?或者就算失去了義體與肉身,靈魂仍舊是存在的,充滿哲學性的思考,也成為欣賞 《攻殼機動隊》最大的醍醐味。
2004 年《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中,則是在人類的定義上比靈魂著墨更多,成為主角的義體人巴特,藉著養巴基度犬來強化自己仍是古典人類的認知,以及將機械女奴的失控,與幼兒學習心態相比,帶來對於機械與人性更貼切的闡述,並同樣將對於哲學性的延續適度的留白,激起動畫迷對於作品的討論與思考。社會學巨匠 Max Webber 曾說:「要理解凱薩、並不需要身為凱薩」,這句在動畫中,也從公安九課部長荒巻大輔說出的名言,為押井守版《攻殼機動隊》,《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這兩堂科幻哲學課,下了最好的註腳,我們不用做個全身義體,擁有電子腦的仿生人,也能體會那未來世界中,靈魂所引發的諸多羈絆。
何謂 Cyberpunk
「High Tech,Low Life」That’s Cyberpunk
對於 Cyberpunk 有興趣的朋友,文學部分除可從有「電馭叛客之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著作的《神經喚術師》(Neuromancer)開始認識,進一步閱讀美國知名科幻作家菲利浦·狄克(Philip Dick)1968 年的著作《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這部重要的科幻作品造就了 1982年 Cyberpunk 代表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誕生,此外還有 Steve Jackson Games 公司出品,曾被美國政府視為駭客訓練手冊的《Cyberpunk》遊戲書; 漫畫與動畫的部分,大友克洋的代表作品《阿基拉》、木城幸仁的《銃夢》,虛淵玄擔任動畫原案的《PSYCHO-PASS》(心靈判官) 等,皆是適合入門的 Cyberpunk 動漫作品。
Special Guests For This Topic
Jumper (Jumper 45)、REDDY (Dango 3 Color)、 Louiz 7 (Zealot)
KEN (Hss 2 Stylist)、DJ C (Raw Otaku Attack)、Whosdandan (Otaku Casual Style)
初見《攻殼機動隊》電影版預告,對於電影的第一印象。
REDDY :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時我覺得非常的期待,有許多畫面跟造型以精緻且現實的方式還原動畫電影,對於看過動畫的我來說,這樣的重現讓我有「距離幻想的未來更近一步了」這樣的感覺,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對於原創團隊的尊重跟敬意,並不是以好萊塢的霸權來主宰這部作品。
Louiz 7 :Cyberpunk 年到了。
KEN :光學迷彩的部分讓我滿期待的,再來就是電影會不會呈現動畫該有的哲學思考,這點我比較注意。
DJ C :從選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當主角,開始好像就犯了決定性的錯誤,不過衝著《攻殼機動隊》這五個字還是會進去看就是。
Whosdandan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我後來覺得滿符合滿畫中草薙素子的感覺,所以對於這部分其實沒有什麼意見,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攻殼車」會不會出現,因為預告中沒有提及,希望這部分會有驚喜。
《攻殼機動隊》電影中,最推薦哪一個部分。
REDDY :我覺得他們在還原原作跟綜合劇情上做了許多的思量,雖然老套,但是還是不得不提《銀翼殺手》這部常常被人引經據典的 Cyberpunk 電影,劇情跟敘事結構上都有見到它的風采,當它結合攻殼的內容跟畫面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連結不了解攻殼但仍是這類電影的觀眾,也減少攻殼電影只是突然出現的動畫改編電影這種介入感,也跟原有的產業有所連結。
Louiz 7 :剛看電影以為是在香港與日本混搭拍攝回來後查了一下沒想到卻是紐西蘭蠻讓我吃驚,動畫中一些例如水面格鬥與腦部串聯等場景氛圍有呈現出來,北野武就是帥,某程度就是為了北野武進電影院。
KEN :視覺方面吧,特效部分我覺得是最大的賣點,光學迷彩的出現確實有讓我心動,還有藝妓機器人的設定。
DJ C :也許川井憲次的《傀儡謠》經由 Steve Aoki 的重新編曲變得很適合好萊塢,會讓我去想如果是我用《傀儡謠》重新混音會是什麼樣子。
Whosdandan :如果對於動畫熟悉的朋友應該會在電影中看到不少彩蛋,比如說暗殺部隊進入阪華機械高層與外國元首餐宴的部分。是 1995 和 2004 年動畫電影開頭的綜合體;蜜拉曾穿上2013 年版黃瀨和哉監督動畫《攻殼機動隊:Arise》服裝,九世的部分結合了「傀儡師」與 2002 年神山健治動畫版《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的「久世」,諸多經典的場景與橋段甚至某場面致敬了《銀翼殺手》與《駭客任務》,單獨抽出來看,感覺劇組很用心的拼湊,想讓舊的粉絲覺得驚喜。
《攻殼機動隊》電影中,最無法接受哪一個部分。
REDDY :我會說不是這麼喜歡的地方,應該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增添了原來沒有的家人跟友情的部分,原來的劇情讓人可以思考更遼闊不只是關於個人的層面,但是電影的劇情是把它來回到人性跟個人的部分,這可能與東西方思考與教育方式的不同而有的差異,我還是比較喜歡原來的描述方式讓人或靈魂更有“可能性”或是“神性”的感覺。
另外就是不小心在看電影前看了它的美術設定書,有很多期待的畫面或角色沒有如期呈現,讓我有點落寞。
Louiz 7 :經過不少動漫與遊戲改編的洗禮下,其實不會用太認真的態度去面對改編真人的作品,最主要素子在戰鬥力上 nerf (削弱)的也太多,三個人就打暈不對吧?
KEN :喪失了漫畫與動畫該呈現的哲學感,有點不知道我是真的看了《攻殼機動隊》嗎這樣的感覺。
DJ C :我真的是看了草薙素子?你確定那不是機器戰警嗎??
Whosdandan :我覺得攻殼車「塔奇克馬」,以及《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中巴特養的巴基度,都是漫畫與動畫中相當重要的存在與潤滑,塔奇克馬也是《攻殼機動隊》世界中很重要的元素,原本希望能在電影裡出現,但最後並沒有成真,尤其是電影最後對上蜘蛛戰車結果翻譯成「攻殼車」,扣除讓我覺得漏洞百出的劇情,這點是滿無法接受的地方。
對於電影版的感想
是否會推薦朋友進電影院欣賞《攻殼機動隊》。
REDDY :我會推薦朋友去電影院看,而且我覺得事前不用做過多的功課,單純去享受的話,它會是一部很好的 Cyberpunk 電影,如果因而產生興趣,再追本溯源去找原作來看我覺得是很好的契機。
Louiz 7 :推薦,我還看了兩次。電影版畢竟還是針對大眾族群,看了之後再去看動畫版會發現完全不同的世界。
KEN :我覺得西方人與東方人,基礎哲學架構差太多了,這牽扯到文化不同源,就像西方人怎麼會搞清楚日本人那種言不由衷的美學呢?好比茶道,誰是跟你在純泡茶(笑),當中太多的哲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東方人的思想,就像輪迴一樣是沒有結束,如果一部改編作品沒有表達出這一部份,甚至是從已經經過一手改編的動畫再行改編,變成一部拼湊的作品,我會覺得滿可惜的。至於推不推薦 …. 當作一部有著絢爛特效的片不仿就走進電影院吧。
DJ C :退五百萬步來看,就算這只是一部 Cyberpunk 的作品,他仍然有無數的缺陷跟問題,包括編劇 、角色設定、剪接、場景、動畫,都只是中下的商業作品,更論不上致敬,只是同人秀,就好萊塢電影來看。 但是我看的整場都在笑 www。你問我推薦嗎?至少先看了士郎正宗漫畫版跟押井守電影再說吧~
Whosdandan :一部好的改編作品,我覺得沒有忠於原著沒關係,但把故事說得好很重要。好萊塢版《攻殼機動隊》最大的問題,我覺得陷入了過去 1987 年《機器戰警》(Robocop)的套路,但顯得更為粗糙,沒有漫畫與動畫電影中的「網路戰」,沒有過去發人深思的哲學議題,電影中對於蜜拉的處理著重在個人層面,其實是相當扁平的;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地方是,看電影有三種方式,第一種電影,你只要用眼睛和感官去看就可以了;第二種電影,你得用眼睛和心靈去看;第三種電影你不僅全身細胞都要加入,包括靈魂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一部電影只剩下視覺、美術效果成為最大的賣點,並沒有帶給人思考的空間,這部電影最後會剩下什麼價值,是相當值得討論的。今年五月押井守的電影版《攻殼機動隊》將在台灣重新上映,如果觀眾已經看過好萊塢版,請至少看看押井守版《攻殼機動隊》吧,相信將帶給大家孓然不同的體驗。如果沒接觸過原著及相關前作,但對《攻殼機動隊》的題材有興趣,好萊塢版我想不是一個好選擇。
後記: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一部好的「改編」作品該擁有的要件。
近期 Production I.G ,於好萊塢版《攻殼機動隊》上映後揭露了, 2017 年將推出《攻殼機動隊》新動畫版的企劃,且新動畫版將是由執導『攻殻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的神山健治,以及改編士郎正宗另一知名作品『蘋果核戰記』的荒牧伸志,以雙監督的方式迎接全新的《攻殼機動隊》。而在台灣,五月也將重新上映押井守版的《攻殼機動隊》,今年是否是 Cyberpunk 興起的一年,值得後續注意,肯定的是,攻殼機動隊所掀起的熱潮,仍將不斷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