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商業與香檳氣泡下的人性糾葛 Netflix《絲絨電鋸》驚悚登場

提到與藝術相關的電影您會想到什麼,是翻拍 1968 年《龍鳳鬥智》,由 Pierce Brosnan 與 Rene Russo 主演,描述名畫小偷與保險探員間精彩交鋒的《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描述 1950 年代知名畫家 Margaret Keane 真實故事搬上螢幕的《大眼睛》(Big Eyes),亦或是曾登上 2017 年城市遊牧影展,入選翠貝卡影展描述塗鴉之神 Banksy 與藝術恐怖分子 AK47 終極對決的《嗆聲 Banksy》(The Banksy Job),而 Netflix 近日推出的自製電影新作《絲絨電鋸》(Velvet Buzzsaw),相信可以在春節期間,為您帶來一絲沈澱與細賞的趣味。

在《獨家腥聞》(Nightcralwer)與《羅曼律師》(Roman J. Israel, Esq.)之後,丹吉洛伊(Dan Gilroy)執導的第三部作品《絲絨電鋸》,乍看預告充滿了恐怖片的氛圍,然而就好似《獨家腥聞》諷刺媒體業的黑暗面,丹吉洛伊巧妙的以恐怖的元素為引,近一步勾勒出藝廊、藝評、藝術家與收藏家們彼此間的人性拉扯。從知名藝博 Art Basel fair 為開場,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飾演的藝評家 Morf Vandewalt 如造雨人般呼風喚雨,其評論可讓年輕藝術家迅速打進藝術市場,也可讓藝術家其價值瞬間跌到谷底;蕾妮羅素(Rene Russo)飾演的藝廊老闆,其背景除容易讓編者聯想至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那最有名的香蕉《地下絲絨與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Nico),手上「No Death / No Art / 1983」的刺青,恰恰呼應有些人認為藝術的價值是在藝術家死後才浮現;而在札薇艾希頓(Zawe Ashton)飾演的藝廊員工無意發現死去無名畫家的畫作,讓眾人如著魔般掀起一股藝壇的震盪,背後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也一一浮現。

除對喜愛恐怖題材的愛好者而言,《絲絨電鋸》用血不手軟的氣氛營造可說相當過癮,電影中不僅充滿許多真實藝術的對照,如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的《仿生人》系列、雕塑藝術家 Anish Kapoor 的《雲門》,藝術家 Brice Marden 的《The grump》,甚至 Banksy 2013 年在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擺起地攤,請一位老者販售自身作品,這事件也被巧妙的轉化至電影中,許多是否被稱作藝術的矛盾情節,也可在電影裏逐步發現。當未曾被發掘的作品讓藝界人士欣喜若狂,不論是藝術與商業間的錯綜關係,或讓媒體成為傳聲筒,藉由操作提高售價獲取最大利益,藝術與商業間該如何平衡,讓藝廊、市場與藝術家各取所需,在充滿怨念的畫作反撲背後,片中許多的對話,與 John Malkovich 飾演的藝術家 Piers,其實相當值得玩味。
導演丹吉洛伊曾表示《絲絨電鋸》的靈感是來自 90 年代,預算過高而被華納兄弟影業取消,提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的《超人重生》(Superman Lives),是的就是尼可拉斯凱吉原本要當超人的那部作品,在此事件之後帶給丹吉洛伊全新的體悟:藝術是為自己創造,多少人看見或者商業效果如何並不重要,是否能引起共鳴才是最大的重點,也因此《絲絨電鋸》聚焦於洛杉磯的藝術界產業,描述當藝術與商業互相碰撞時,藝術家與收藏家所付出的高昂代價。《絲絨電鋸》已在 Netflix 全球同步上線,也歡迎大家在休假期間,品味這部與藝術相關的最新電影作品。

Netflix Official We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