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搜査線 / 因為「他們」 才會有現在的《KEEDAN》、《KENLU》編輯部

「遇見」真的很奇妙,這裡說的「相遇」不見得是面對面親眼見到,可能是某一本書、又或者是某個人做的某件事,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做的決定、甚至是往後的生命歷程。

KENLU 與 KEEDAN ⟫ 編輯部成員包括了10幾、20年資歷的編輯,入行 5、6 年,對編輯有著各式創意想法的年輕人,也有對於服裝充滿熱情的同事,同樣的是,在這個有一支手機,人人都是媒體,都能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故事的時候,我們依然堅持在編輯這個位置。

編輯,總是有些魅力吧。

而讓我們進入媒體這個領域,或者開始對潮流、服裝、造型有興趣,肯定有個起因,是某個人、某本雜誌,探究其故事,真的蠻有趣。

影響你做現在工作的人,是誰呢?!

首先 KENLUKEEDAN 的總編老大 SAM來分享。

Chief Editor
_Sam

松浦彌太郎

在搜尋自己的生活風格之中,松浦彌太郎給我點出了一條路;是那種在沒太多人走過的山徑,都會裡隱藏著的巷弄。他身兼多職,目黑川的 Cow Books 書店大概是最為具體的一個代表,但是在這之前之後仍有著豐富的生活歷練,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轉換成為一種職業、一種專業。從一個人在美國搜尋二手牛仔服飾、古書籍,後來開了書店到成為《暮しの手帖》編輯。一系列「只工作不上班」企劃,告訴我不必玩物喪志,玩物也可以成大志。而且他也有在跑步。

KEEDAN Editor
_Susie

FUDGE

把新事物當作有趣,想把有趣分享給更多人,這應該是所有編輯的共同點。過去曾經在古著店工作,發現風格不能只是依樣畫葫蘆的模仿,在紙本雜誌讀到關於流行的故事,衣服與生活緊緊連接的痕跡,讓我開始為紙本雜誌著迷。封面以外國人模特洋溢著法式浪漫氛圍的《 FUDGE 》雜誌,不追逐潮流,但卻透過每期的企劃以及拍攝讓人保持新鮮感,明明是一本日本雜誌卻能呈現出歐洲般的質感,加上大量資訊被編輯整理成好看的內容,總是讓人忍不住想拿出錢包是《 FUDGE 》的魅力所在。

KEEDAN Editor
_波波

Martin Margiela

老實說,服裝對我影響最深的在於音樂,那些樂團、明星穿的服裝和美學,啟發了我對服裝的興趣,開始深入瞭解服裝,剛好有機會去了國外探索。在這時間發現同樣探討服裝本質的 Martin Margiela,無論在版型、衣服與身體錯視、面料素材都是跨時代的創意,特別是娃娃與oversize時期的作品,在看了他的作品集後, 會更受感動。

可能有些人會因為先鋒或與眾不同而去收藏(就如 A MAGAZINE 上收藏者的照片)Martin Margiela 的作品。我的方式則是會好好保持每一件衣服的乾淨,也同時靜靜的觀察衣服的使用過程,經過穿著才能明顯感受設計與日常穿著間的化學變化。

如果有機會,請去看看 Margiela 的服裝或更多資料,相信那個愛探索的心也會被感動!

KEEDAN Feature Managing Editor
_Sofia

黃子佼

雖然從 ⟪青春大對抗⟫ 時期就知道黃子佼(佼哥),但很認真地看他的節目是從1996年的 ⟪音樂報報⟫ 開始,之後的 ⟪不負責音樂講座⟫、⟪元氣唱片行⟫,完整的開啟了我對日本音樂、品牌的認識。當時只要佼哥介紹了某張專輯、某個歌手,我就會去買 CD(對,那時還沒有串流平台)來聽,買的第一張 MINI CD 單曲也是因為他的介紹,我記得是日本樂團 globe。

然後佼哥出了關於日本的書,《洒落講座》、《佼佼說日本》、《佼頭牌潮流大補帖》、《哈日上路許可:東京短期滯在攻略》,對於剛認識日本、潮流的我而言,就是 bible,第一次一個人的東京旅行,我就是拿著佼哥的書,按圖索驥(雖然書裡的地圖很簡單,還是會迷路),書裡包括辦 VIP 卡的 tips,我也是完全照著做。

原本就喜歡寫東西的我,大學時期就開始做系刊、校刊,很早就決定要做編輯記者這行,但可以這麼說,佼哥讓我知道了原來去日本不只有觀光風景區,巷弄間有很多有趣店家,認識了很多日本品牌、設計師與藝術家,加熱了我對於日本流行的興趣,讓我往這個方向更深的研究,我的資訊焦慮症,某種程度是因為佼哥(笑)。做了記者幾年後,採訪過好幾次佼哥、出了關於東京的書,請到佼哥寫序,算是某種成就達成吧。

KENLU Executive Editor
_Chez Kuo

阿推

九零年代末期,沒有太多的中文流行雜誌,只有一兩本刊物能夠翻譯著日本流行資訊。記得那個時候是從日本的 《 Cool trans 》雜誌翻譯的《 Cool 》,當然還是有台灣的編輯內容與一些專欄,我還是會固定的會翻著這些刊物,其中一定會關注的,就是漫畫家阿推推薦的專欄,每一期推薦一件單品,不只是服裝,還有生活用品,從他的畫風與直接分享著每個心頭好,真的是打動人心!而匯集成冊的這本《推動優良好貨色》,成為我往後邁向編輯生活的最佳指南。

KEEDAN Editor
_Tai

M.Mag

前陣子訪問 NB 有毒社團主理人之一,問到是因為什麼入坑 New Balance,他從書架裡抽出一本雜誌,看到封面 M.Mag 幾個字我就剋制不住興奮,一起誇讚這本雜誌的好。

編輯圈很多人是受到日本流行雜誌的薰陶,當他們聊起《POPEYE》那期很棒、《BRUTUS》那次企劃有趣、《GRIND》那套造型現在看依然獨到,我都像搭不上話題般,退到一旁,但內心裡想說台灣的《M.Mag》水準也是並駕齊驅,企劃、文字、排版、美術,甚至選用的紙張都可以用質感來形容,可以驕傲地說是《M.Mag》帶我進入編輯行業(謎之聲:又不是你做的)。

會接觸《M.Mag》可以說是誤打誤撞,學生時期最常逛的書店其實是便利商店,畢竟想看的籃球、流行雜誌或漫畫都有,有次瀏覽店內書架時注意到一本封面局部上膜的書,一度以為是筆記本而非雜誌,直至打開包裝看完才驚呼我是撿到什麼寶。《M.Mag》(當時叫做《 STREET MONSTER》)比起當時短 Tee 為內容大宗的潮流雜誌,介紹更多服飾剪裁與用料;相較於男性雜誌追求成功男人必備腕錶、紳士風範,《M.Mag》又以生活切角給我不同生活方式的想像。

最觸動我心是一期副刊中介紹《M.Mag》每位編輯包內私物,並不是他們擁有多厲害的單品或是企劃多創新,而是在那刻起感受到編輯角色站更出來。看著這本台灣出版雜誌,想著在背後推動的編輯們,「我想成為這樣的人」這個心願埋下種子,也不知不覺就冒出芽,希望在 《KEEDAN》 看到不錯文章時,可以注意文末的作者是誰,對我來說是很大鼓勵。

KENLU Editor
_David

勘履者KENLU

這個絕非趁機工商(謎之聲:你就是),我和許多鞋友一樣,是「看勘履者長大」的,2005 年某次國中電腦課,從奇摩家族發現勘履者的存在,2010-2014 年念大學時,幾乎每天都上勘履論壇區逛,看勘履論壇舊文甚至成為排 (ㄊㄠˊ) 解 (ㄅㄧˋ) 考試壓力的方式。而在弄懂怎麼 PO 照片後,開始也想試著貼文,發的第一篇文是 2012 年 Nike 為 NBA 全明星賽特製的 Kobe、LBJ、KD 簽名鞋組合包 (https://kenlu.net/foro/threads/nike-basketball-2012-all-star-china-exclusive-pack.60959/),其實當時也沒想太多,抱著回饋的心情,想說不如也分享看看?如今回頭看,無數網友貼文帶給我吸收資訊的滿足,加上自己當下那個念頭,算是踏入這一行的起點(絕對是再次工商)。

KEEDAN Editor
_Dandan

表哥

我仔細的想想在街頭流行方面幾個影響我的人物,最直接的還是我表哥,我小學的時候他是籃球校隊,所以看到許多當時自己還沒辦法買的球鞋、球員卡,他又會著用一些樂團tee,因此讓我有了去認識西洋音樂的動力,會想知道他穿的是什麼東西,慢慢的拿著存下的零用錢到新學友書局買日本雜誌來翻。

五專時期同系裡有個低調但在外有名的風雲人物就是流行雜誌的常客老國,專四剛好是解除制服限制的年代,學校裡看到會觀察一下他怎麼穿,然後發現自己撐不起來,後來在無名小站開始試著寫寫東西主要是受到前輩布丁、NinjaFury、Jungle23、的影響,現在回想起來超不自量力我完全是一個買不起東西只能猛查資料的心態開始練習用文字紀錄,而與當時編輯流行雜誌的愛寶交流,可以說奠定我後來的寫作思維,我一直記得滿清楚他說:「我們把這些有趣的相關資料串起來吧。」影響了我不會專注講一件事情而是可以從多角度切入,最後也是媒體前輩俊哲的不吝分享寫作的要領,到目前還有一個小位子可以用文字與大家分享一點有趣的事情。

最後也分享幾個外圍影響自己流行觀的關鍵語:N.W.A、NIGO、UNKLE、FUTURA、降谷建志、Rockin‘ Jelly Bean。

KEEDAN Editor
_Someone
in the future

KEEDAN

正如編輯 Tai 在前文所說:「希望在希望在 《KEEDAN》、 《 KENLU 》看到不錯文章時,可以注意文末的作者是誰,對我來說是很大鼓勵。」《KEEDAN》的內容或許不是最有話題,但深度、廣度跟版面精緻度,我們能說是最用心的,包括服裝配件、球鞋,食衣住行,人物專訪,內容很多,相信大家都能在《KEEDAN》找到有興趣的文章。

我們也希望因為《KEEDAN》,會讓你對媒體、編輯產生興趣,或許將來的某一天,能看到「影響我最深的就是《KEED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