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印章不僅紀錄過去更兼容著未來」/ 李寬雨特別對談

起點態度
我認為印章不僅紀錄過去更兼容著未來
李寬雨
古代的史料相傳印章這個產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普遍使用,而後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等地,成為這些地區傳統的文化之一。朝鮮對於印章的紀錄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紀的扶餘國,最早成為政治權力的象徵,伴隨著官職、爵位,直到後來逐漸代表著自己的姓名,甚至如郵件的簽名檔,反應出具圖像的個人特色,印章的發展史,彷彿一場靜靜凝聚所有歷史、人文的大戲,濃縮在方圓之間,乘載著由古至今的情感。
印章看似古典與傳統的物件,卻在一個人的手中產生了巨大的質變,跳脫可能蓋印在紙張的想像,結合複合媒材的呈現彷彿一場小宇宙的內爆,2009 年起以《Condensation》系列在拍賣場上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並陸續受邀於國立現代美術館果川館、Able Fine Art NY Gallery、紐約藝術博覽會、北京藝術博覽會等重要場館展出作品,更與徐道獲、李禹煥、李二男等指標性藝術家,共同在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展現韓國新興藝術家的無限可能。被視為將傳統元素賦予現代摩登調性的重要人物,李寬雨以「凝聚」為命題,透過 FNGART 的引進,帶著最新的系列作品終於來到台灣,於中正紀念堂一樓 2 展廳呈現心中的創作視野。
1969 年出生於韓國果川,李寬雨自高中二年級起產生了對於繪畫持續的興趣,受到了老師的鼓勵,進而更勤奮的專注在繪畫之中,後來更進入了被國家教育部大學綜合評估委員會評為「全國最優秀大學」的加圖立關東大學研習西洋繪畫。「我記得當時是陪著同學一起畫畫,但這個故事多半大家都能猜到後續,老師看到了我的畫結果大力稱讚很有藝術天份,叫我之後也來畫室一起畫畫,算是這樣走上了喜愛藝術的道路。」
個性專注的李寬雨雖然畫功的底蘊隨著不斷的練習與日俱增,但在心中卻產生了「這樣下去是正確的嗎」的疑問,直到有機會出國見習,那樣的晴天霹靂,深深的烙印在李寬雨的腦海裡。「我在國外看到了太多優秀的畫家與作品,這樣的衝擊讓我思考著,當厲害的人是如此之多,唯一能夠產生差異的就是對於創作的創意與改變。」這樣的疑問,最終在無意走訪的頹圮老屋中,發現了解答。
每顆印章彷彿代表每一個人的人生,那是充滿生命的存在

在那廢棄的老屋中,李寬雨發現了許多韓式的傳統印章,這些印章好像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填滿著李寬雨的內心世界,頓時的豁然開朗讓他靈機一動,把這些沒人要的印章帶回工作室,嘗試拼湊出學習西畫的輪廓,轉眼長達 10 年的時間確立了李寬雨現在的創作風格,在第一次推出全新手法的作品時,隨即造成韓國藝壇一陣瘋狂的討論。

初見李寬雨的作品讓我想起已逝的超寫實藝術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因臉盲症而在作品中反應了「聚焦」的特質,近看可能像細胞或變形蟲,但當焦點放至整體,卻呈現如攝影般精確的人物肖像,放諸李寬雨的作品上也出現相似的特質,近看我們可以看到手工雕刻下呈現不同面貌的印章,這些書體、圖樣或符號,來自李寬雨超過兩萬顆以上印章構築的資料庫,然而我們將視線移至整體,卻可能是約翰藍儂、瑪麗蓮夢露,或者如寫生般的真實物件,「每一個印章都像是獨立的個體,但『凝聚』在一起時可以呈現全然不同的風貌」,將古老的工具與現代的視野相結合,造就了李寬雨無可取代的創作型格。

我想呈現過去、現在與未來共存的感覺
每天早上 8 點李寬雨即進入工作室展開他的一天,先決定好作品的大小,由工作室的助手協助備好不同形狀的樹脂印章塊,接著在填滿作品的過程之間達到自己想呈現的光景,有些根據印章經使用印泥的顏色當作著色,有些印章甚至是鑲嵌上後再進行雕刻,如此繁複的工序在製作上少則一個月,大型作品長達三四個月不間斷的創作,最後誕生了難以用風格定義的獨特作品。

透過展間裡陳列的樣品,觀展者可以自行模擬李寬雨的創作方式,實際嘗試後才發現看似俄羅斯方塊把畫框填滿已費盡心力,若要從中排列出圖案更是困難,我想唯有長年藝術與雕塑磨練造就的底蘊,以及腦海中不斷的演練,才能有眼前一幅幅感到嘆為觀止的作品。這些印章以不規則的起伏堆疊在平面上,他的二維已是立體的呈現,卻難以用雕塑定義李寬雨的作品。
聊到這些印章的收集過程中可曾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對此李寬雨分享了收集從韓國傳統印章開始,後來到外地旅行也會尋找當地的印章,例如中南美洲常會有太陽形狀的印章,都代表著他們傳承下來的文化。「不過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韓國軍人使用的印章。」在韓國,從軍時會有軍人使用的印章,然而隨著退伍可能因不需要而丟棄,輾轉得到也覺得滿珍貴的。「每一個印章的字詞或者象形文字、圖像都是個獨立的載體,就如海洋是由無窮盡的水滴所構成,使用這樣的媒材進行創作,除了心中充滿感謝,能夠帶著他們往藝術的方向前進,也是一趟非常特別的旅程。」

算一算超過人生四分之一的時間專注於藝術創作,李寬雨意識到每一個印章都代表著生命的軌跡,他們像是一種宣告「這是我」的存在,卻可能因為不合時宜或被當成垃圾丟棄,背後蘊藏的歷史與豐厚文化也將消失殆盡,所以保留這些印章的同時,使用當代的媒材重現他們的不凡歷程,更重要的,這些看似具獨立指向性的印章在作品裡其實互相依賴,「凝聚」在一起時才會是個完整的個體,就像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的特性,李寬雨認為不論是來展近賞,或者有機會購入收藏,這樣才會讓一幅作品變得完整,希望自己的創作也可以如此把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在一起。
李寬雨回想起一次的展覽有來自仁寺洞專業的雕刻師傅親臨會場,「當他們看完了展覽興奮的過來握著我的手說『你印章雕的真好』,突然覺得很感動能夠受到這樣的肯定。」問到超過兩萬顆的印章中最喜愛的字體或形式,李寬雨笑著說:「我最喜歡『愛』與『和平』這兩個字詞,在作品中我也將這兩個字藏在其中,希望就像個彩蛋給觀者有種驚喜的感覺。」未來除了漢字,也可能在印章中加入英文或更多中文,延伸出更多的發展性。

看是整體其實相互依賴並讓彼此完整,這就是凝聚

第一次來到台灣就被特別的人文氣息吸引,並花了一整天時間在故宮博物院感受每件藏品訴說的話語,被開玩笑的問到自己的作品像什麼料理時靦腆的說著「菜色有點難定義,但我想那是種吃不膩的好味道吧。」未來李寬雨希望自己的創作可以朝更巨大的規模邁進,可能是大樓的外牆,甚至把整個面包覆,唯有持續的挑戰自己,才會往更獨特的道路邁進,這也是李寬雨作品值得推薦給大家細賞的最大魅力。
李寬雨將傳統的印刻藝術帶入當代殿堂,他試圖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可以共存的心情,不僅是關注眼下與未來,而是將過去的記憶注入未來的情感,形塑出全新的獨特視野,歡迎大家在在展期間前往中正紀念堂,感受李寬雨誠摯、極具創意與令人感動的不凡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