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LOVE》

起點聊聊 費城愛之公園的中生代 vs 新生代

八零年代晚期至 2016 年,費城滑板文化因愛之公園(LOVE Park)而榮光數十載,也形塑出無數傑出的滑板選手;從硬實力的 Ricky Oyola、Fred Gall、Stevie Williams 與 Josh Kalis,以及新世代的 Mark Suciu、Ishod Wair 與 Sabotage,都因這座滑板聖城織理出各成精銳的一面。

九零年代至今,滑板影片裡的職業選手總是不時傳達著「費城愛之公園(LOVE Park)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滑板聖地。」的訊息,這座讓次文化界公認是上個世紀最完美的「天然」都會滑板公園,也令人欲深入思索為何費城滑板人無所畏懼地堅守此地,並直到被夷為平地成一座沙土的那天,他們才願意為愛之公園獻上離別的輓歌。

愛之公園,只有完美足以形容。什麼地形都有,高石臺、矮石臺和長短皆俱的石臺;還有大組樓梯和小組樓梯,這公園一應俱全。我每天都來玩板,除非有條子出現。

Josh Kalis 《Anthology》

 

《費城實驗》滑板影片:

宛如傳說的滑板聖地:費城金三角連擊

聚焦美國費城市區並以市政廳為中心,左邊是滑板人通稱的市政廳廣場(Dilworth Plaza,狄沃斯廣場),直行穿越甘迺迪大道便是在地人稱市政公園(Muni)的湯瑪斯潘迪廣場;接著往左方穿過北十五街,就是因滑板而聞名全球但已不復存在的甘迺迪廣場——獨一無二的愛之公園,「LOVE Park」。其三座起初皆以發展成都會景觀廣場為主的公共空間,彼此僅僅相隔一個街區的距離,自九零年代也開始逐漸成為滑板人來回街滑、連擊作招發揮創意的三角地帶,更為原本充斥著毒販、毒蟲與無家可歸流浪者以及白領階級中午用餐打發時間的愛之公園,注入有機的文化活力。

金融大廈環繞、座落於市政廳旁,原名為甘迺迪廣場是都會規劃師 Edmund Bacon 與建築師 Vincent Kling 共同設計的結晶;以圓形噴水池廣場為形式,於 1965 年完工開放。1976 年則因藝術大師羅伯特.印第安納創作的「LOVE」雕塑作為臨時裝置藝術放於此地,別名愛之公園(LOVE Park)隨後亦因由而生。費城滑板先鋒如 Roger Browne 等人在八零年代時發現愛之公園的表面結構是花崗石材質所建,平滑無比之餘,地形多變如高低落差的石臺、石椅、遠距離樓梯、恰到好處的手扶杆等樣樣齊全,儼然就是令人玩得樂此不疲的滑板天堂。

Ricky Oyola:

吒叱愛之公園的滑板中生代人物

一直到九零年代初期,初代的 Roger Browne 才因 Embarcadero 廣場成為舊金山當地滑板指標性勝地而恍悟:愛之公園的地形應有盡有,這城市原來早已賦予他們發展費城滑板場景榮光的地利了。正好當時渴望向外發展的紐澤西狂人 Ricky Oyola 與他結識,他們開始頻繁的在這市政中心的金三角玩板。Oyola 那時常常從當地滑板店 Sub Zero 以極快速度穿梭好幾個街區一路至愛之公園,讓路人都驚嚇個措手不及,這就是渾身散發東岸硬派街滑風格的 Ricky Oyola,十足的侵略感與速度感令人無法忽視之外,他連擊地形的玩招方式也別具原創性;全力踩板前進的同時,看到能玩的障礙物也毫無遲疑地下手。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們不是滑去一個定點玩板,這想法太狹隘了,而是街滑的路上,看到什麼就玩什麼。」對滑板一切嚴肅以待、鋒芒畢顯的 Ricky Oyola 成為九零年代初期盤踞愛之公園的龍頭,已逝的 Matt Reason 和當時年少的 Fred Gall 也都曾經與他作伙衝鋒費城街頭。

幾乎和 Oyola 在相近時期崛起於愛之公園,便是風格截然相異的 Josh Kalis 與創立 DGK(全名 Dirty Ghetto Kids,當時尚未成為正式品牌)的 Stevie Williams。那時來到費城的 Kalis 已被老字號 H Street 贊助,親眼見識他在愛之公園玩板的 Stevie Williams,也才因此心生成為品牌贊助選手的抱負。當時他們都是習慣雞鳴狗盜之街頭生活的青少年,兩人各有不同風味的嘻哈鬆闊氣韻一拍即合,也對於 Oyola 在愛之公園設定的奇怪教條感到不以為然。例如你想拍攝自己的個人片段,若你想做反腳招式,那麼就得以反腳踩板衝刺,否則別想在公園裡拍片。就像 Kalis 曾說過:「當時費城滑板生態鏈的頂端就是 Ricky,充滿了位階式的氛圍。」於是彼此很有默契地分成二個流派,一派是 Oyola,一派則是 DGK。只是短暫的和平終究因氣氛愈加緊繃而崩裂,無中生有的嫌隙使 Josh Kalis 索性一甩衣袖,遠離費城;Stevie 隔沒幾年則沿途流浪至舊金山滑板勝地力追他的少年滑板夢。

Stevie Williams:

九零年代晚期的愛之公園:Josh Kalis 與 Stevie Williams 的回歸

加入 Alien Workshop 家族的 Josh Kalis,他與拚命三郎 Lenny Kirk 在《Timecode》祭出的片段表現令人驚豔,氣勢如虹的他,後來一次無預期的費城之旅,意外地在愛之公園再度與當時已鮮少玩板的 Stevie 相遇,就在當下,Kalis 決毅地搬回費城發展。看著當時有些沒落的愛之公園,兩人決定重拾過去的玩板時光,再次以這裡為基地,創造費城滑板光景之巔。因背部創傷不常出現的 Oyola 後來也與 Kalis 盡釋前嫌,互相理解滑板是他們的共通點,只是以迥異的風格展現罷了。多年後,Ricky Oyola 也表露:「Tre flip 一直是我最愛的招式,Josh Kalis 絕對是表現這招的箇中佼者,他的風格也是我心中首選。Stevie Williams 的反腳翻板招式也更是無話可說的優異。」

或許因為 Josh Kalis 家庭背景複雜難解,以及自己也廝混過街頭的緣故,他執意將 Stevie 拉出龍蛇混雜的生活泥沼是勢在必行。他們將愛之公園視為遊樂園、練習場與戰場;Kalis 以拚招對尬的方式刺激他滑板技術不斷升級,Stevie 也不負他所望地,逐一獲得各滑板品牌的注目,重生為職業選手之餘,改頭換面的兩人繼 Oyola 後,也為愛之公園寫下嶄新的滑板篇章。約莫於 1999 年開始,東岸各城市的選手陸續以愛之公園為凝聚點,如 Brian Wenning 和 Anthony Pappalardo、Rob Pluhowski 等選手。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在愛之公園滋長,彷彿受到腎上腺素激勵的 Josh Kalis,甚至比過去還更用力地嘗試精進自身的滑板技術,無論翻板或卡磨地形的招式,從他在《Photosynthesis》或 Transworld 雜誌於千禧年發行的《Anthology》影片,他與 Stevie Williams 的二人片段,在在見識到他們於費城詮釋各種石臺招式與各式翻板飛越垃圾桶的精湛。

爾後正式創立 DGK 為品牌的 Stevie Williams 與當時定居費城的 Josh Kalis,在費城金三角裡揮灑各自風格突出的玩板技術之際,也締造出愛之公園最耀眼的滑板黃金時期。曾與他們一起在愛之公園度過不少滑板時光,現在則是獨立滑板品牌 Yea Skate For Life(簡稱 YSFL)創辦人的 Hung Ng 也說:「無庸置疑地,Stevie 與 Josh 是當時愛之公園的滑板代表人物,他們也將愛之公園放上了世界的滑板地圖。從 Ricky Oyola 到他們二人時代所築起的費城滑板場景,也是後來塑造滑板文化最重要的影響之一。」

愛之公園關閉前,九零年代費城滑板人的重聚(左二是 Hung Ng):
黃金時代過後:愛之公園的風雲變色

在愛之公園玩滑板,理論上來說,從來未曾真正合法過。因此自九零年代愛之公園興起開始,不時地會有如 Bam Margera、Jamie Thomas 等知名選手到公園挑戰飛越噴水池的超遠距落差,甚至試圖完成「從未有人成功過的招式」(Never Been Done,NBD);像是 Andrew Reynolds 驚為天人的完美 frontside flip、Chris Cole 短短幾天完成數招飛越噴水池落差的嚇人紀錄、Jeremy Ray 難度極高的 frontside 360 ollie 等選手,不斷地增添愛之公園的滑板精采歷史。直到千禧年,費城市政府通過了一項愛之公園禁玩滑板的法條。2002 年,愛之公園築起圍籬,以重建和整修為義正式關閉公園;然而人人知曉的是,市政府要將公園盡其可能地改造成滑板人「無法玩板」(un-skateable)的地形。當時 DC 滑板公司甚至向費城市府提議出資一百萬美金來保留愛之公園原本樣貌,並允許滑板人合法玩板。但,市政府終究拒絕了他們的美意。

《ON Video:Love Park Documentary》(2004)

從那年起,愛之公園時時刻刻都有警察駐守,不是為了捕捉販賣非法毒品的販子,而是驅趕那些到公園裡玩板的年輕人;因此滑板人溜進愛之公園玩板,更加戰戰競競,許多人更欷歔地認為,愛之公園的滑板場景已死。賓州出身的職業選手 Kerry Getz 則在千禧年間於費城市區開設 Nocturnal 滑板店,開始扶植費城新一代的滑板人。儘管接下來幾年偶有「解放愛之公園」的相似抗議活動出現,但費城警察緊盯滑板人不放的日子一直到 2008 年才算鬆懈。

新生代的費城滑板復興:Sabotage Productions、Mark Suciu 與 Ishod Wair

約莫於 2009 年,由 Ryan Higgins 與 Brian Panebianco 起頭創始以 Sabotage 為名的滑板家族,也是一個獨立影像創意製作的組合,他們紮根於費城,夜夜出門街滑與拍攝影片,突擊城市裡原本白天無法玩板的板點,當中也包括了愛之公園。2010 年,他們的首支完整影片《Sabotage2》問世,以 VHS 錄像質地呈現,重溫九零年代愛之公園光景的影像穿插其中,一發行後便引起矚目,因為這部影片彷彿一張邀請函,向全世界的滑板人宣告:愛之公園的滑板場景,還有我們。

2012 年發行的第二部《Sabotage3》更是有如驚天之雷,來自鄰州紐澤西的 Ishod Wair 其個人片段在愛之公園玩的路線與招式風格,流韻悠揚且節奏感十足。同年他在 REAL 發行的《Since Day One》影片裡,在公園噴水池超遠距落差的一記 switch flip,使無數人腦海重現過去愛之公園黃金時期的吉光片羽。Ishod Wair 自費城的洗煉,使他一路步向職業頂巔之際,隔年更獲得了 Thrasher 雜誌票選的「年度最佳滑板選手」。若用音樂來比喻的話,他的滑板風格就好比是輕語饒舌與明亮合成器旋律相融的另類節奏藍調,以及汲取自費城的街滑純粹姿態。

Ishod Wair:

《Sabotage3》影片的另一亮點便是優雅學士 Mark Suciu,招招俐落且動作分明精巧,卡磨招式結合正、背向轉體的靈敏度更是令人看了瞠目結舌,所有他在愛之公園及市政廣場所玩的路線與招法,都呈現了他獨特的滑板思維與邏輯。2013 年,Habitat 品牌發行的影片《Search The Horizon》,他個人長達八分鐘的片段,再現許多費城板點之外,Mark Suciu 也以不同的玩法讓人對這些地方賦予新的滑板創意。同年,他也獲得了 Transworld 雜誌的「讀者最佳首選」與「年度最佳新人」的殊榮;而且他也為了費城豐富的滑板歷史,在那一年駐居費城,於著名的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就讀文學系。

Mark Suciu:

2017 年,攝影師 Jonathan Rentschler 將記錄近四年的愛之公園影像編輯成冊,以攝影書形式出版,書名就叫「LOVE」,而 Mark Suciu 正是撰寫這本書序的人。《LOVE》,以黑白影像捕捉了愛之公園裡的日常點滴,專注作招與為朋友打氣的滑板人、隨時準備上前趕人的警察、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還有從附近金融大廈來公園享用午餐的白領上班族,以及費城滑板人直到愛之公園被夷為一片沙土的最後一刻,他都一一記錄了起來。與資深滑板人的 YSFL 品牌主理人 Hung Ng 聊到這些注入費城滑板場景生命力的新世代時,他也忍不住地說:「我非常敬佩他們用盡全力地試圖活絡費城滑板文化的精神。滑板文化讓我學到很多,也讓我結識了最要好的朋友,而我所有的滑板技術,都是在愛之公園學來的。那公園凝聚許多興趣相投的人,在那裡盡情地表達自我,彼此交流夢想,展現自己學到的最新招式。最重要的是,在那裡結盟的友誼,將永恆不渝。」

2016 年二月,費城滑板場景象徵:愛之公園正式消逝

「愛之公園的建築型態與以此為棲息地的人們,使該地方形生出一個獨特的微型文化生態。然而保有悠久歷史的老費城終究逃不過都會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就像曾經是姐妹的市政廣場和狄沃斯公園,如今都充斥著大量商業活動與全面保全監控。這些發展並不自然,都只是進化式地趨向文化單一性,以及警察監控之下的自然城市秩序。」—— Mark Suciu 寫於《LOVE》攝影書序

《LOVE》攝影書:

費城市政府在距離市區偏遠的一處空地,建蓋了一座滑板公園 Paine’s Park,部份地形結構取自愛之公園的原形,但曾經歷過愛之公園時光的費城滑板人卻一點也不想在那裡玩板,對他們而言,將滑板人「移放」至一處無法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交流的場域,顯然就是一種隔離,充滿了無盡的諷刺。2017 年,《Sabotage5》影片發行,即使他們曾經參與為愛之公園爭取留存的運動,也終將為愛之公園獻上消逝的悲歌。這些曾以愛之公園為滑板聚落的中生代與新生代,就如同奧勒岡大學建築歷史教授 Ocean Howell 於 2005 年撰寫關於愛之公園的論文所描述的,這些滑板人,都是對抗都會仕紳化的衝鋒部隊。

這是一個文化共融的時代,掌有權力的人卻不斷類型化一切事物;當未來都會仕紳化發展的極致,滑板人或許只能侷限於板場裡,也無法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於同一公共場域,然而自由,不應是充滿衝擊與流動嗎?

參考文獻:
The “Creative Class” and the Gentrifying City: Skateboarding in Philadelphia’s Love Park by Ocean Howell(Nov., 2005)
LOVE, by Jonathan Rentschler(2017)
《Epicly Later’d》Series, by Patrick O’Dell

新生代 vs 中生代 延伸閱讀:

起點聊聊 – 新生代 vs 中生代 台灣品牌的世代更迭

起點聊聊 – 新生代 vs 中生代 數位環境下的媒體演變

起點聊聊 – 新生代 vs 中生代 造型師所觀察的造型現象轉變

Top